2022年是推动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增长12%以上”的目标定位,我市乡村旅游将依托市郊丰富的沟域旅游资源和独特的乡村自然文化资源,以完善基础设施、丰富产品供给和创新品牌推广为重点,以争创“十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为抓手,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在旅游复苏和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据统计,1—2月份,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9.46万元;全市农牧民参与非遗工坊、藏香生产、藏药材种植、合作社及其他相关文化旅游特色产品等行业351人、转移就业1804人次,实现增收121.05万元。
一、重点工作
加快实施专项旅游规划。乡村旅游是我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待《拉萨市“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后,我们将进一步把规划目标和乡村振兴、农牧民增收等工作要求结合起来,按照分步走的方式,制定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长远规划促进农牧民增收利益机制,重点研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推动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标准,逐步实施特色旅游村镇培育工程。
推动建设乡村旅游项目。以创建国家重点乡村旅游村为契机,加快推进尼木县旅游景区、达孜区夏拉沟旅游景区、墨竹工卡县雅嫩景区、楚布沟景区、直孔景区、普觉景区和支沟生态景区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加快实施交旅融合“拉北环线”旅游交通标识提升工程,力争把重点乡村旅游资源纳入标识体系。坚持“红色+绿色”,推动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
深度开发乡村旅游精品。启动乡村旅游标准化工程,以标准引领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推出一批特色鲜明、文化鲜活、品牌鲜亮的乡村旅游精品。结合“美丽家园 幸福家园”建设,依托各县区的发展优势,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特色,打造提升推出“十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以产品升级推动产业升级,整合推出一批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民俗体验、康养服务等乡村旅游新产品;大力发展林卡经济和沟域经济,力争通过林卡带动农牧民转移就业600人以上,并通过相关配套农产品和相关服务预计实现增收7800万元;继续推动“拉萨乃仓”“德吉藏家”“好客藏家”等品牌民宿落地乡村,推出一批以温泉、林卡、美食等为特色的乡村民宿产品。
持续扩大乡村旅游影响。把美丽乡村纳入到“圣洁拉萨 健康之旅”品牌体系和“拉萨人游拉萨”活动体系,开展系列化、持续性的旅游推广活动。线下重点通过举办乡村旅游界、开展客源地专题推广等方式,让区内外市场深度了解拉萨乡村旅游,线上通过抖音、微信等新媒体,策划推出专题推广活动,吸引更多的区内外游客体验藏式乡村生活。
深入挖掘旅游扶贫潜力。打通旅游行业“六大要素”之间的利益联系,引导和支持本地农牧民和返乡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创办特色餐饮、特色民宿、休闲娱乐、特色商品鼓励实施乡村旅游电商行动,直播带货、以乡村旅游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加大县(区)优选旅游扶贫产品与“去哪儿网“旅行好物”、江苏“苏心游”、华铁传媒“在途优购”等平台上的上线销售,推动拉萨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的销售;优先收购贫困户的农副土特产品,鼓励旅游景区、旅游饭店设立农副产品、地方手工艺品等销售专区,支持旅行社加大与乡村合作,宣传推广乡村旅游线路和土特产品。
继续强化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北京江苏援藏渠道,加强乡村旅游特色村(镇)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通过送教上门、举办培训班、组织到区外学习等方式,积极开展对乡村旅游经营户、致富带头人、非遗文化传承人、乡村旅游创客四类人才和乡村旅游导游、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依靠人才支持和智力投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高贫困人口旅游服务能力。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一是定位不够精准。“十四五”期间,各县区都将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规划中给予明确定位,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重视。但从全市范围看,各乡村旅游点位的定位较为单一,资源挖掘不够,定位较为雷同,同质化倾向明显。二是模式不够清晰。拉萨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公司+农户”“公司+村集体+农户”“村集体+农户”等模式,每个模式都有成功的案例。但在近期的点位的规划中,发展模式的问题没有充分论证和考虑。三是创意不够新颖。农旅融合关键在创意。如何把拉萨周边独特的民俗文化通过创新创意转化为受市场欢迎的旅游产品,目前来看,无论是精致度还是特色化,都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
相关建议:一是强化产业定位。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各县区在推进过程中要在尊重当地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突出旅游业在地方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从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二是凝聚发展合力。
以乡村振兴为总方略,相关行业共发力。建议以旅游为产业支撑的区县或乡村,统筹各方力量,在村镇建设、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为乡村旅游发展凝聚合力。三是夯实发展基础。建议在推进乡村发展的过程中,统筹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将旅游作为重点纳入总盘子,从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通盘考虑、重点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